1. <code id="ycglg"></code>

        <strike id="ycglg"></strike>

        文庫嚴選(wenkuvip.com)你想要的內容這里獨有!

       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估規范

        姿色Amor゜12 頁 798.993 KB 訪問 42471.98下載文檔

       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估規范

        ICS 13.200 C 78 DB11 北 京 市 地 方 標 準 DB 11/T 1581—2018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估規范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of enterprise emergency capability 2018 - 12 - 17 發布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19 - 07 - 01 實施 發 布 DB11/T 1581—2018 前 言 本標準按照GB/T 1.1—2009 給出的規則起草。 本標準由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并歸口。 本標準由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實施。 本標準起草單位: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、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。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:許銘、李懷冰、關磊、王欣、封光、黃亮、許學瑞、史偉靜、方芳、王海順。 I DB11/T 1581—2018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估規范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產經營單位(以下簡稱“單位”)應急能力評估的程序、要求和評估內容。 本標準適用于單位應急能力評估。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單)適用于本文件。 AQ/T 9008 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及考核規范 AQ/T 9009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評估規范 3 評估程序及要求 3.1 一般要求 3.1.1 應急能力評估包括成立評估工作組、收集資料、實施評估、編制評估報告 4 個步驟。 3.1.2 應急能力評估頻次: ——礦山、金屬冶煉等單位,生產、經營、運輸、儲存、使用危險物品或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單位, 每年對應急能力進行一次評估; ——其他單位至少每三年對應急能力進行一次評估。 3.2 成立評估工作組 3.2.1 單位成立評估工作組: ——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,明確組員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,制定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; ——組員應具備完成相應任務的能力。 3.2.2 單位可聘請有關專家、咨詢機構等第三方人員參與評估工作。 3.3 收集資料 收集所需資料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內容: ——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、標準規范、制度、預案、應急組織體系、應急救援隊伍名單、應急物資 裝備清單、應急演練評估報告、應急教育培訓記錄、應急處置記錄; ——國內外同行業(領域)事故案例、應急處置經驗等。 3.4 實施評估 3.4.1 采用資料分析、現場查驗、人員訪談等方式方法實施評估: ——記錄、臺賬、檔案每類實際數量小于等于 10 個,全部抽??;每類實際數量大于 10 個,抽取 數量不小于其總數的 10%,且不能小于 10 個; ——在冊人數小于等于 10 人,全部抽??;在冊人數大于 10 人,抽取數量不少于在冊人數的 10%, 1 DB11/T 1581—2018 且不能小于 10 人,并涵蓋主要負責人、分管安全的負責人、管理層、員工層等各個層級人員; ——設備設施抽取覆蓋不同類型。同一類設備設施應根據其擁有量(H)按下列要求進行抽?。?? H<10,全部抽??; ? 10≤H<500,抽取 10 臺(套); ? 500≤H<1000,抽取 30 臺(套); ? H≥1000,抽取 50 臺(套)。 3.4.2 依據表 A.1 所列評估項逐項評分。評估項目按評估細則應扣分的,扣除相應分值;累計扣分的, 該項分值扣光為止。在備注欄說明扣分原因、不涉及項目等。按公式(1)計算應急能力評估分值 S: S? S1 ?1000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(1) S0 式中: S ——應急能力評估分; S1 ——參評項目實際得分; S0 ——去掉不涉及項目后參加評估項目總分。 3.4.3 依據評估分值 S 將應急能力劃分為 5 個等級,見表 1: 表 1 應急能力分級 等級 S 優 S ≥ 900 良 800 ≤ S < 900 一般 700 ≤ S < 800 較差 600 ≤ S < 700 差 S < 600 3.5 編制應急能力評估報告 3.5.1 按照附錄 B 的要求編制應急能力評估報告。 3.5.2 參與評估人員應在應急能力評估報告上簽字。 3.5.3 單位主要負責人審批應急能力評估報告,并督促責任部門或責任人落實相關措施建議。 3.6 對存在問題的整改要求 對評估發現的突出問題,單位主要負責人應組織專題研究,制定符合以下要求的整改方案: ——有重大缺項、不能滿足應對本單位重大安全風險需要的,需制定應急能力發展規劃或納入年度 計劃予以完善; ——日常管理存在缺陷的,責成相關部門限期整改,提高管理水平。 4 評估內容 4.1 應急組織體系 4.1.1 建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應急領導小組,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。 4.1.2 建立應急專家組,明確專家入選條件及職責。 2 DB11/T 1581—2018 4.1.3 設置應急管理機構,配備專職或兼職應急管理人員,明確其職責。 4.2 應急救援隊伍 4.2.1 建立專(兼)職應急救援隊伍。生產規模較小的單位指定兼職應急救援人員,自身應急力量不 足的與鄰近救援隊伍簽訂救援協議。 4.2.2 做好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及管理工作。 4.3 應急救援信息系統 4.3.1 礦山、金屬冶煉等單位,以及生產、經營、運輸、儲存、使用危險物品或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 單位應建立應急救援信息系統,并與政府有關部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。 4.3.2 其他單位宜建立應急救援信息系統。 4.4 應急物資裝備 4.4.1 配備: ——配備符合相關標準或文件規定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; ——配備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與本單位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等級相匹配。 4.4.2 管理: ——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臺賬,且與實物相符; ——通過維護保養、定期檢測等日常管理,保持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性能正常有效。 4.5 疏散通道及安全標志 4.5.1 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應保持暢通,標志清晰明顯。 4.5.2 在危險場所、設備設施上應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。 4.5.3 應急疏散標志、應急燈、風向標等應急疏散指示設施應圖案清晰、完好有效。 4.6 應急預案 4.6.1 單位主要負責人組織建立符合法律法規、行業及企業要求的應急預案體系。 4.6.2 本單位應急預案與涉及的其他單位及政府部門應急預案相互銜接。 4.6.3 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。 4.7 應急演練 4.7.1 單位綜合預案或專項預案每年至少演練一次,現場處置方案每半年至少演練一次。 4.7.2 依照 AQ/T 9009 評估應急演練,并書面總結。 4.8 教育培訓 4.8.1 依據 AQ/T 9008 對主要負責人等應急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培訓。 4.8.2 定期對員工進行現場處置方案及本崗位應急處置卡教育培訓。 3 DB11/T 1581—2018 附 錄 A (資料性附錄)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分表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分表見表A.1。 表A.1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分表 評估 評估內容及要求 項目 分 評估細則 值 1)建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組長、相關 1)未建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組長、相 負責人及業務部門參加的應急領導小組; 關負責人及業務部門參加的應急領導小 建立健全“預防為主、平戰結合”及“現 20 組,得 0 分; 場初始應對、部門聯動處置”的應急管理 2)未明確應急職責、工作機制的,每發 及響應機制。 現一處,扣 5 分。 2)建立應急專家組,明確專家入選條件 1)無專家清單或專家庫,得 0 分; 及職責。 10 2)專家清單或專家庫中信息不符合入選 條件、過期等,每發現一處,扣 5 分。 3)設置應急管理機構,配備專職或兼職應 急管理人員,明確其職責。 1)未設置應急管理機構,得 0 分; 20 應急組 不符,每發現一處,扣 5 分。 織體系 4)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規章制度,包括且不 (100) 限于: · · · · · · 應急管理; 安全預測預警; 30 1)制度不健全,每缺一項扣 5 分。 變更管理; 安全風險管控及隱患排查治理; 宣傳教育培訓; 文件、記錄和檔案管理。 5)建立健全與政府有關部門在信息傳遞、 預警響應、應急處置、社會面控制、緊急 疏散和善后恢復等方面相銜接的安全風 險聯控機制。 4 2)專職或兼職應急管理人員信息與實際 1)未建立與政府有關部門安全風險聯控 20 機制,得 0 分; 2)安全風險聯控機制中,每缺一項要素 扣 5 分。 得 分 備注 DB11/T 1581—2018 表A.1(續) 評估 評估內容及要求 項目 分 評估細則 值 1)按規定及安全風險特點建立專(兼) 1)未建立專(兼)職應急救援隊伍或指定兼職 職應急救援隊伍;生產規模較小的單 應急救援人員,得 0 分; 位,指定兼職應急救援人員;自身應 應急救 急力量不足的,與鄰近救援隊伍簽訂 援隊伍 救援協議。 (50) 2)定期開展應急救援隊伍訓練。 20 分 備注 2)自身應急力量不足未與鄰近救援隊伍簽訂救 援協議的,得 0 分。 20 3)及時更新應急救援隊伍信息。 得 1)應急救援隊伍無定期訓練記錄的,得 0 分; 2)不會使用裝備的,每發現一人,扣 10 分。 10 1)每發現一人信息不實、過期的,扣 5 分。 40 未建立應急救援信息系統的,得 0 分。 10 未與政府有關部門實現互聯互通,扣 5 分。 1)礦山、金屬冶煉等單位,以及生產、 應急救 援信息 系統 (50) 經營、運輸、儲存、使用危險物品或 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單位,應建立應 急救援信息系統;其他單位宜建立應 急救援信息系統。 2)應急救援信息系統與政府有關部門 信息系統互聯互通。 1)按規定配備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。 2) 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臺賬,且 與實物相符。 3)有定期檢測和維護保養記錄。 應急物 資裝備 (200) 4)監測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備、設 施性能正常有效。 5)員工會正確使用應急救援器材。 80 20 20 未按規定配備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,每缺一類 扣 5 分。 1)無臺賬,得 0 分; 2)賬物不符,每發現一處扣 5 分。 1)無記錄,得 0 分; 2)記錄過期,每發現一處扣 5 分。 20 每發現一處失效或存在故障的,扣 5 分。 40 不會正確使用的,每發現一人扣 20 分。 20 裝備、設施失效或故障,每發現一處扣 10 分。 6)專業救援隊伍配備救援車輛及通 信、滅火、偵察、氣體分析、個體防 護等救援裝備,建有演習訓練等設施。 1) 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應保持暢通, 標志清晰明顯。 疏散通 道及安 全標志 (100) 1)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被占用,得 0 分。 40 2)標志字跡模糊無法辨認,每發現一處扣 10 分。 2) 在危險場所、設備設施上應設置明 顯的安全警示標志。 1)無明顯安全警示標志,得 0 分; 20 2)安全警示標志字跡模糊無法辨認,每發現一 處扣 10 分。 3)應急疏散標志、應急燈、風向標等 應急疏散指示設施應圖案清晰、完好 有效。 40 1)無應急疏散指示設施,得 0 分; 2)字跡模糊、功能無效,每發現一處扣 10 分。 5 DB11/T 1581—2018 表A.1(續) 評估 評估內容及要求 項目 分 值 1) 單位主要負責人組織編制和實施本單位應 急預案,各分管負責人按照職責分工落實應急 評估細則 無證據證明主要負責人、各分管負責人履 20 行應急預案編制和實施職責的,得 0 分。 預案規定職責。 2)建立由綜合應急預案,重大危險源、重大安 全風險專項應急預案、現場處置方案和重點崗 30 位應急處置卡構成的應急預案體系。 應急預案體系不健全,每缺一類本行業典 型事故應急預案扣 10 分。 3)綜合應急預案涵蓋應急組織機構及其職責、 應急預案體系、事故風險描述、預警及信息報 告、應急響應、保障措施、應急預案管理等內 40 綜合應急預案關鍵要素不全,每缺一個扣 20 分。 容。 4)應急預案明確防范次生衍生事故,避免傷亡 擴大的措施。 30 應急預案無防范次生衍生事故,避免傷亡 擴大措施的,得 0 分。 5)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,附件包括: 應急預 · · · 案 式文本; (200) · · 有關應急部門、機構或人員的聯系方式; 應急物資裝備的名錄或清單; 應急信息接報、處理、上報等規范化格 40 每發現一處信息不準確的,扣 5 分。 關鍵的路線、標識和圖紙; 有關協議或備忘錄等。 6)單位應急預案之間相互銜接,與相關單位及 政府部門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。 1)單位應急預案之間不能相互銜接,得 20 0 分; 2)與相關單位及政府部門應急預案不能 銜接,每發現一處扣 5 分。 7)有下列情形之一,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: · 依據的法律、法規、規章、標準及上位 預案中的有關規定發生重大變化的; · · · · · 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; 面臨的事故風險發生重大變化的; 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; 預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發生變化的; 在應急演練和事故應急救援中發現問題 需要修訂的; · 6 編制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。 20 1)未按法律法規規定及時修訂完善應急 預案,得 0 分。 得 分 備注 DB11/T 1581—2018 表A.1(續) 評估 分 評估內容及要求 項目 值 1)制定應急演練計劃。 2)綜合應急預案或專項應急預案每年 至少演練一次。 3)現場處置方案至少每半年演練一 應 急 次。 演 練 4)組織重大危險源、重大安全風險專 (200) 項預案和重點崗位現場處置預案桌面 10 未制定應急演練計劃的,得 0 分。 50 達不到法定演練頻次,得 0 分。 。 50 達不到法定演練頻次,得 0 分。 。 得 分 備注 1)未組織桌面演練,每發現一個扣 20 分; 50 演練,并作出評估結論。 2)對桌面演練未進行評估,每發現一個扣 10 分。 5)對應急演練進行書面評估總結。 6)落實演練評估報告對應急預案的改 進建議。 1)相關負責人參加應急管理知識培 訓,并經考核合格。 2)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參加應急管 理知識培訓,并經考核合格。 教育 評估細則 20 無書面評估總結的,每發現一次扣 10 分。 20 未落實改進建議,每發現一處扣 10 分。 20 20 3) 對員工進行應急預案教育培訓。 培訓 分。 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人員未經培訓或培訓不 合格,得 0 分。 1)員工不知曉現場處置方案及本崗位應急 40 (100) 主要負責人未經培訓或培訓不合格,得 0 處置卡,每發現一人扣 40 分。 2)應急預案教育培訓記錄信息不實,每發 現一處扣 10 分。 4)專業救護隊伍按期對有關負責人、 應急管理人員及兼職救援隊伍進行指 未按規定指導相關人員開展培訓工作的, 20 得 0 分。 導和培訓。 去掉不涉及項目后參加評估項目總分(S0) 參評項目實際得分(S1) 應急能力評估分(S) 應急能力等級 7 DB11/T 1581—2018 BA 附 錄 B (資料性附錄)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主要內容及格式 B.1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主要內容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主要內容如下: a) 摘要。簡要說明應急能力評估工作的目的、依據、原則和程序;評估組的組成;評估工作計劃、 方法及過程;收集的資料清單等; b) 概述本單位安全風險特點; c) 評估應急能力,從應急組織體系、應急救援隊伍、應急救援信息系統、應急物資裝備、疏散通 道及安全標志、應急預案、應急演練、教育培訓等方面詳細說明評估的過程和結果; d) 評估結論; e) 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和應急管理的建議; f) 附件,包括評估工作計劃文件、資料清單、《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能力評分表》,以及其他文字、 照片等原始資料、評估人員簽字表等。 B.2 封面內容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封面內容主要包括:單位名稱、應急能力評估報告名稱、編制單位名稱、編制日 期等。 B.3 目次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應設置目次,目次中所列的內容及次序如下: a) 章的編號、標題; b) 帶有標題的條的編號、標題(需要時列出); c) 附件,按順序用序號引導,并標明附件名稱。 B.4 印刷與裝訂 應急能力評估報告推薦采用A4版面印刷并裝訂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

        文檔標簽
        av费在线看片
        1. <code id="ycglg"></code>

            <strike id="ycglg"></strike>